湿地博物馆:瀫水做功的“土石方”
瀫石光·艺术生态走廊的每个方案背后,
是一个个与场地文脉相连、
和在地文化相关的故事…
青年创造者 / 季晓玲
/湿 / 地 / 博 / 物 / 馆/
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
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
季晓玲
景观设计师
广州土人景观合伙人,设计副总监。2011年加入广州土人景观至今,主持参与涵盖城市公共景观、城市更新再造、乡村建设与建筑设计等实践工作。
//项目概要
“湿地博物馆”选址于船厂岛北岸,其所在的衢江龙游段,是全球三大鸟类迁徙路线的重要通道之一,也是亚洲东部鸟类迁徙的重要停歇站与夏候鸟繁殖地。
湿地草甸起伏绵连,水流平缓,水草丰沛处有成群的牛羊与水鸟觅食,却不害怕陌生人的闯入,这是它们的餐厅,是一处真实、静谧、生动的风景...
△ 无人机视角效果图
△现场照片
////////
一个真实的湿地样本
这片足够美好的湿地也许并不需要刻意的人工改造。在此前提下,“湿地博物馆”的命题创作更像是一次对设计主体和“量”的自问与回答。
因此,设计工作首先将“博物馆”这一概念重新定义:它并非一处建筑场馆,而是将船厂岛整体作为一个真实的、动态的湿地样本,提供保护、科普、甚至纪念的功能,土壤、植物、江水、动物、村落,都是这处博物馆的展品。
为保持“展品”的真实,设计师理应克制建造欲望与自我表达,以谨慎而谦逊的姿态介入场地,成为传达自然信息的媒介。
△材料打样
衢江古称“瀫水”,流经龙游、汤溪,汇入兰江。船厂岛因“瀫水”而生,所在水域有着极大的年水位差,且存在完全淹没的可能性,这导致船厂湿地成为了一块设计条件极不稳定的场地。
而保持湿地的真实性,其中也包含着直面自然带来的一切变数。设计将这些未知与变量作为需要传达的信息,利用水位高差,创造一个可以完全淹没也可以完全显露的大地景观——由瀫水做功的“土石方”。
△ 石台水位变化(左右滑动查看更多)
△ 候鸟藏食
△ 效果图
△ 夜景效果图
////////
量与空间形态
“低干预”是本次设计的原则,不对既有植被进行任何人工改良,以保护候鸟觅食条件,并将一块小型“石方”嵌入水岸边界,通过塑造褶皱般密集起伏的地形,将水与土地的动态关系浓缩到一块可进入的感知空间,同时形成承载公共活动的多功能容器。
在以年为单位的时间跨度内,潮汐、气候、水利工程对江河的影响直接反应于水位的变化。
江水进入石方的量,将不断改变它的使用空间与形态:雨季,石方成为水深不断变化的戏水广场;江水褪去,高低起伏的地面成为露营、表演活动的坐席;旱季,石方底部隐藏的洞窟暴露于江滩,成为可进入探索的“限时”风景;降水骤增时,石方与湿地一同淹没于水中,形似江上一组红色的岛屿——以此,直面真实的江河与湿地:它既美好,又危险。
△低水位效果图
△中水位效果图
△ 极低水位效果图
△ 高水位效果图
最终,“设计师”的角色交还给自然,在未来更长的时间内,以不可预估的能量持续地“设计”这处不存在完成状态的人造景观。
△ 施工现场图片(左右滑动查看更多)
////////
在瀫水边
用砂石翻模一块大地的身体
将余下的设计交给“时间”
然后走进它
找一个合适的褶皱
或坐或卧
仰望晨昏天色
感知江水的温度
触摸风种下的野草
等待候鸟来孔隙中安家
△ 湿地博物馆点位位置
设计师:季晓玲
技术顾问:广州土人景观
施工团队:浙江远境建设有限公司
▽ 更多精彩点击阅读